作者分享自己做试管婴儿期间的请假经历,包括各阶段请假情况及面临的困扰。同时给出请假建议,如做好规划、与领导坦诚沟通等,助大家顺利完成试管婴儿过程。
# 试管婴儿请假:我的真实经历与实用建议
朋友们,今天想跟你们唠唠我做试管婴儿期间请假的那些事儿。相信不少正在备孕或者考虑做试管婴儿的朋友,都对请假这件事很头疼,我太懂这种感受了,毕竟自己亲身经历过。
我和老公结婚多年一直没孩子,去医院检查后,医生建议我们尝试试管婴儿。这是个充满希望但又漫长的过程,从前期检查、促排卵、取卵、移植到最后的验孕,每一步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而这期间请假就成了个大问题。
先跟你们说说我的前期检查阶段吧。这一阶段需要做各种复杂的检查项目,男女双方都得做,像血液检查、B 超检查、染色体检查等等。我当时粗略算了一下,前前后后跑医院大概有七八次。医院的号不好挂,而且很多检查结果不是当天就能出来的,所以经常得来回跑。
我在一家私企上班,工作虽说不算特别忙,但也有一定的任务量。刚开始请假的时候,我还挺不好意思的,觉得因为自己的私事老麻烦领导和同事不太好。第一次请假,我犹犹豫豫地走到领导办公室,跟领导说明了情况,说我因为身体原因需要去医院做些检查,可能会耽误几天工作。领导人还挺好,很爽快地就批准了,还安慰我身体重要,让我安心去检查。
但随着请假次数增多,我能感觉到领导和同事的态度有了些微妙的变化。有一次,我又去请假,领导虽然还是批了,但表情明显有些无奈,还半开玩笑地说:“你这请假频率有点高啊,工作进度可别落下了。”当时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,觉得自己给大家添了麻烦。
再说说促排卵和取卵阶段。促排卵需要每天打针,而且打针的时间还得相对固定,这就意味着我每天都得抽出时间去医院打针。取卵手术那天,我提前请了一天假,想着手术完能好好休息一下。可没想到,手术结束后,我身体特别不舒服,肚子胀痛得厉害,根本没办法第二天就去上班。没办法,我又硬着头皮给领导打电话,说明了情况,又多请了两天假。
这时候,我能明显感觉到同事们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,背后也偶尔听到一些小声的议论。有个同事还半开玩笑地说:“你这三天两头请假,工作都快堆成山了,我们可得帮你分担不少。”虽然说是开玩笑,但我心里还是挺难受的。
移植阶段同样不轻松。移植前要做各种准备工作,移植后还得卧床休息一段时间。我移植后请了一周的假在家休息,这期间心里一直很忐忑,担心工作会落下太多。每天都忍不住看工作群消息,还时不时回复同事的问题。
后来,我也跟一些有过类似经历的朋友交流,发现大家都有类似的困扰。有的朋友因为请假频繁,在公司被边缘化;有的朋友甚至因为请假问题和领导闹得不愉快。
经过我的这次经历,也参考了朋友们的情况,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请假建议。
首先,在请假前一定要做好规划。提前了解试管婴儿每个阶段大概需要请几次假,每次请假多长时间,做到心中有数。然后制定一个详细的工作计划,把自己请假期间的工作合理安排给同事,并且和同事提前沟通好,让他们知道你的工作进度和交接事项。这样既能保证工作顺利进行,也能减少同事对你的怨言。
比如说,我有个朋友在请假前,把自己手头的项目做了个详细的文档,包括项目进展情况、下一步计划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。他把这个文档分享给同事,还专门开了个小会讲解了一下。同事们都觉得他考虑得很周到,在他请假期间也很愿意帮忙。
其次,要跟领导坦诚沟通。找个合适的时机,跟领导认真谈一谈你的情况。不仅仅是说你在做试管婴儿需要请假,还要表达你对工作的重视和对完成工作的决心。让领导知道你虽然请假,但不会影响工作质量。可以向领导承诺,在请假期间会保持电话畅通,及时处理紧急工作。
据一项职场调查显示,有 76% 的领导表示,员工如果能坦诚沟通,并且保证工作不受太大影响,他们更愿意批准请假申请。
另外,在请假期间也要保持和同事的良好沟通。时不时给同事发个消息,问问工作情况,表达一下感谢。回来上班后,也可以带点小零食请大家吃,拉近和同事的关系。这样同事们也会更理解你,以后请假也会顺利一些。
最后,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。做试管婴儿本身就压力很大,再加上请假带来的各种困扰,很容易让人焦虑。别太在意同事偶尔的抱怨和异样的眼光,要知道自己的健康和未来的宝宝才是最重要的。把注意力多放在积极的方面,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。
我身边就有个姐妹,刚开始请假也遇到了很多问题,但她心态特别好。不管同事说什么,她都一笑了之,专心做自己的事情。最后成功怀上了宝宝,现在工作也很顺利,同事们对她的态度也改变了很多。
总之,试管婴儿请假确实是个不容易的事儿,但只要我们做好规划、坦诚沟通、调整心态,就能尽量减少负面影响,顺利完成整个试管婴儿过程。希望我的经历和建议能对正在经历或者即将经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,祝愿大家都能早日迎来自己的小天使。
免责声明:
圆梦试管婴儿助孕网网上所有内容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
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,请谨慎参阅。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。